從一條帶子開始

因為一條帶子,藍采如女士發現人類最親密的愛。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,都被這樣的一條帶子牽繫著。

從小生命在母體著床的剎那開始,母親與孩子就連著條帶子,天地間最無私的愛,經過這條帶子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孩子,就是母子血水相連的臍帶;而孩子出生後,母親對孩子的愛並未中斷,反而變成另一種看不見、也沒有人剪得斷的帶子,隨著代代生命的延續,無止境在血液中綿延這份愛與呵護。

同樣地,也是一條帶子,將藍采如女士和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的手工藝緊緊牽繫著。

多年前在香港的古董店中,藍采如女士被一塊長方形、繡工精巧的織品給吸引。那件織品不僅講究織染與加工處理,而且有細緻的繡法與做工,色彩的選擇與搭配更是令人驚豔,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作品。探詢之下,才知道這是一塊來自中國少數民族的「背兒帶」。因為背兒帶是母親與新生兒之間最親密的連繫,一般做母親的多半不忍割捨,在萬不得已必須出讓時,有些母親則堅持剪下帶子,自己保留。所幸,大多數的買家,只對中間那塊精彩的刺繡作品感興趣,至於那條磨損的帶子是否還留著,也就沒那麼在意了。 

聽了這段觸動人心的原因,同樣為人母親的藍采如女士不禁聯想,在母親最深沉的感情世界裡,「背兒帶」或許正是孩子出生後取代「臍帶」的另一條情感之帶吧!這個思維勾起了藍采如女士的收藏興趣,開始在市場上留意並收集起苗、侗族的背兒帶。這份好奇,促成藍采如女士刻意走訪了苗族聚集最多的黔東南,展開了一段艱辛卻豐足的「背兒帶之旅」。 

是一項文化資產,更蘊含一份母親之愛

少數民族的藝品中,背兒帶是最不易收集的,按照某些地區的風俗,用過的背兒帶要悄悄地帶回娘家燒掉;某些地區的婦女則把背兒帶看做是兒女的護身符,把孩子揹大後,仔細地將磨損的揹帶洗乾淨,寶貝似的收藏著,作為最珍貴的紀念。 

少數民族的習俗,當女兒8、9歲時,就開始學習這項傳統技藝,少女們要趕在出嫁前,做好自己一生及兒女所需的全部穿戴和布料。難以置信的是,她們竟然包攬了全部過程,從植棉、採摘、軋花、紡紗、漿紗、養蠶、抽絲、紡線、織布、染色、縫飾、挑花、刺繡到織錦,無一不通曉、嫻熟。

正因為織錦、刺繡、蠟染、貼布與愛情、命運相連,少女們趁年華初綻之際,就把自己的聰明才智,一股腦兒全傾注在這些手藝上,其中,背兒帶是工藝品中製作最講究,圖紋最精美的大幅作品,一般是在出嫁前,女孩才開始著手背兒帶的製作,通常這個時期,女孩們的手藝、技巧都已達相當水準,心裡藏著最豐沛的感情,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,背兒帶上繡製的圖紋也因此來得特別精巧、細緻。

追記背兒帶老祖先的蹤跡

其實這些少數民族支系龐雜,各有自己的方言,習俗、圖案紋錦也多保留了自己支系上的獨立個性與特色,但也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符號印記。以本書的背兒帶為例,可以看到一再出現的圖紋,包括:蝴蝶、龍紋、花鳥紋、各式動物、植物、花朵、果實、人物、中國字、卍紋、回紋、如意雲頭、銅鼓、井字紋、榕樹花、九個太陽、錢紋、牛角、太極、十字紋,以及各種幾何型的紋飾,這些圖案不單是來自大自然的觀察,更是來自傳承,儘管有些說不出緣由,有的別具深刻意涵,但件件都表現了少數民族純真、浪漫的想像力,散發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。

藍采如女士的母親和女兒,聽了藍采如女士述說背兒帶的故事,竟而都有了同樣的感動,或許這正是因為母女三人之間,存在著那條臍帶的關係。

藍采如女士深信,除了實質的臍帶外,有另一種無形的臍帶,牽繫著我們之間的情感。這條帶子雖然看不見、摸不到,但感覺更真實,影響也更深、更遠。